《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全600卷是玄奘法师于公元660年正月至公元663年在玉华寺翻译完成。玄奘法师将带回来的三种梵本校对后,本着“不敢更删,一如梵本”的原则,一边翻译,一边更正旧的翻译版本,后人用“一语之安坚如磐石,一义之安灿若晨星”来形容玄奘法师译本的语言精炼、言简意赅。《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大般若经》或《般若经》。般若,是“智慧”的意思。《大般若经》总计600卷,梵本共有20万偈。总括了一切般若类经典,是大乘佛教的基础理论,被称为诸佛之智母,菩萨之慧父。这部佛经大约成书是在公元前一世纪左右,在随后几个世纪中又不断丰富完善,成为佛典中篇幅最大的一部。由于梵文本是说佛在16次讲经会宣说此经,因此内容分16会,包括般若系16种经典。中心思想在于说明一切现象性空幻有的道理,认为世俗认识的一切对象都假而不实,只有通过“般若”智慧对世俗认识的否定,才能把握佛教真理,达到觉悟解脱。
公元649年5月,玄奘法师翻译完成《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被称为《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还简称为《般若心经》或者《心经》。这部作品文字全部仅仅260个字,是汉传佛经中最短的一部,但在佛教中却占据着极其崇高的地位。它是大乘佛法的心要,被誉为佛教群经之典和万法之首,是整个佛学的高度浓缩。《心经》有数种译本,而以玄奘法师所译最为流行,经书文字简约,内容生动,气度恢弘,包罗万象,不仅是佛教徒,而且在寺庙出家或是在家修行也是必须要背诵的典籍,其中“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等名句更为世人所传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