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透警告】
本文包含《你行!你上!》的关键情节和细节,如果您尚未观看这部电影,建议先观看后再阅读本文,以免影响您的观影体验。
在经历了两次改名(从《英雄出少年》到《你行你上》再到《你行!你上!》)和一次提档后,姜文的新作时隔7年终于在大荧幕上和大家见面了。我第一时间看了点映。
这部电影是关于郎朗的故事,老实说,我对郎朗的了解并不比对古典音乐的了解多多少,只听过他演奏的《黄河》钢琴协奏曲,以及看过他和他父亲在卡内基演奏《赛马》的视频。在写这篇内容的前两天,我补看了有关郎朗的传记。
郎朗和父亲郎国任的合影姜文对原著的大刀阔斧是出了名的,而且在看电影前我不太确定电影改编的文本具体是哪部。观影之后,我可以很确定,电影基本忠于《郎朗,千里之行:我的故事》这本传记或者说忠于郎朗的成长经历,我是看到电影里姜文饰演的郎国任把郎朗的变形金刚玩具扔下楼确认的。
电影对郎国任这个富有争议的人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柔化,在郎国任在天台让郎朗自杀的那段,郎国任同样掏出一堆“药片”,让郎朗吞服下去,后面我们知道,这是巧克力。而现实中,郎国任手里的是抗生素。
郎国任和郎朗在天台爆发激烈争吵《你行!你上!》是姜文唯一一部年代背景放在改革开放之后的电影,虽然《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最后出现了90年代的北京影像,但那是一部关于70年代的电影。于我而言,对《你行!你上!》这部电影最大的期待其实是姜文如何用影像和电影文本重新描绘90年代那个改开之后的年代,毕竟这是第一次。
电影里确实出现了点北京的影像,但是很少,塔吊出现的频率很高,到处都在建新楼。当郎朗和他父亲达到天安门广场时,天安门广场和另一边北京的街道出现在了朗朗父亲墨镜的镜片上。
另外很有意思的一个场景是,九十年代的北京时常发生沙尘暴,所以路人都把丝巾套住整个头,对于南方人来说一个看着很魔幻的场景,但是它确确实实发生过。
黄沙漫天的北京,父子俩围着围巾回家
2006年4月18日,一名女子在大风和沙尘暴中用围巾裹着头部。Guo Lei/摄长久以来,大家好像都没有特别意识到姜文是一个喜剧导演,姜文是一个很幽默的人。
《你行!你上!》有很多让人发笑的情节。于和伟扮演的老警察在厕所瓷砖上看到一个反光的金色物体,说:这厕所也有金子啊?上手一摸发现是屎。电影院爆发出了很多笑声。还有一处是对兴起于北京的中国摇滚乐的调侃,也挺逗的。电影让观众发笑挺好的,相比很多国产喜剧电影已经让人笑不出来而言。
幽默不一定让人发笑,而搞笑一定会让人发笑。《太阳照常升起》(以下简称《太阳》)里梁老师最后自杀的姿势竟然是双手插兜,这很幽默,但我笑不出来。
现在的姜文电影里已经很少见这样式儿的幽默了。
梁老师双手叉兜,用母亲送的枪带自杀一个电影来不来劲儿对姜文来说很重要,我觉得对去电影院看电影的观众来说也很重要,有时候只需要一两个场景,就能值回票价。
《太阳》的第二段故事,银幕上播放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电影的光还有树影打在梁老师脸上。当人群中响起“抓流氓”的时候,放映员则把放映机当作探照灯来使用,用电影的光线来抓坏人。
我觉得这是电影里最来劲儿的片段,深切地感受到了电影作为光影的艺术是多么的美,光线到达银幕的这段距离里,有时候会闯入一些灰尘烟雾,那个流动的状态很让人着迷。当然还有梁老师的动作表情,我完全可以想象他当时的状态是有多畅快,恨不得走路都带风。
《太阳照常升起》的片段截取而在《你行你上》中,对我来说来劲儿的片段是郎朗和他父亲要搬离北京的住所,钢琴需要一个平台从高层吊到地面上,郎朗在这个平台上为大家表演了《黄河》,然后周围的邻居们都在跟着琴声合唱,这段我觉得挺来劲儿的,但也不至于到了值回票价的地步,加上点映送的票根和海报或许可以。
另外有一段郎国任和警察同事们开会的情节,停电的时候,大家都掏出手电筒对着镜头,让我想起了《太阳》里也有类似的场景,不过一个静止,一个运动。
《邪不压正》中有句台词“为了这点儿醋,我才包的这顿饺子”。影评人周黎明将饺子比做电影的叙事和娱乐性,而醋则是“更高一层的东西”。关于姜文拍电影究竟是“为了醋包饺子”还是“为了饺子买点醋”,他自己表示:两者并没有什么不同,醋和饺子最好都有,吃着才有滋味。
从《太阳》开始,姜文电影中的台词似乎有了无限可以解析的空间,这个风潮应该是《让子弹飞》重新在网络火爆,并催生出“让学”这一网络现场开始的,大家又回头去看《让子弹飞》以前的姜文作品,并逐帧解读。
《太阳》我一共看了三遍,有两遍是前两天刚看的。第一遍的时候我一直在想,这歪脖子树是什么意思?第二遍我奇怪的是天鹅绒是什么意思。第三遍我开始好奇从小队长的眼中看,有一个疯妈是什么感受?梁老师用妈妈留下的枪带自杀前在想些什么?
我觉得理解这种感受很重要,走入电影中的人物,走入那个特殊的时代,这比看再多历史资料都要鲜活。
很多人对上来就饺子醋饺子醋这种行为持一种很厌恶的态度,但是标题确实很能描述我看这部电影的感受。饺子很一般,而且我吃饺子不蘸醋。如果观看一部电影的乐趣是一部分观众在文本中做解谜游戏,那很多其他的媒介似乎可以做的更好。
在今年4月的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大师班上,姜文说过“你是什么人,你看出来的电影就是什么样的。”我猜测姜文导演对于大家从各种方向解读他的电影是不介意的,不管这解读是过份的,还是不过份的。
我觉得把电影看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我不在乎也不想知道姜文的政治观点是什么,这对我来说都不重要。在他的电影里看到了什么,这很重要,我看他觉得好看,那就是好看,别人看它觉得无聊,那就是无聊。
我觉得花钱买票了就可以评价电影,而不是一些观众说的你没看懂就别说不好看,甚至说出一些类似“没看懂的就是文盲/小学生”这样的言论。这是一种近乎霸道的行为。
对我而言,比起《你行!你上!》,我更喜欢b站上姜文电影发布的《姜文和他的电影们》,因为听他聊天确实更有趣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