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
分享
line
友善列印
字級設定:
大
中
小
:::
臺灣百種海洋生物-海螺與海蛞蝓
中央內容區塊
查詢時間
當日
當月
114/05
114/04
114/03
自定期間(發布日期)
~
關鍵字搜尋
臺灣百種海洋生物-海螺與海蛞蝓列表
卡爾森平鰓海天牛
發布日期:114-03-14
發布單位:綜合規劃組
卡爾森平鰓海天牛 Thuridilla carlsoni Gosliner, 1995
形態特徵:
成體體長約3公分,體形細長。體色淡綠色,全身散布有如豹斑之深綠色細斑,側足邊緣增厚呈波浪狀並有淡黃色或淡橘色鑲邊,嗅角
背側白色及淡橘色,末端橘褐色。
生態習性:
棲息於珊瑚礁淺海環境。屬藻食性,牠們會將藻類中攝取到的葉綠體儲存在背部的消化腺內,並透過葉綠體行光合作用獲得能量。
棲地分布:
分布於西太平洋及中太平洋海域。臺灣記錄於墾丁。
眼斑多葉鰓
發布日期:114-03-14
發布單位:綜合規劃組
眼斑多葉鰓 Plakobranchus ocellatus van Hasselt, 1824
中文別名 眼斑海天牛
英文別名 Ringed Sap-Sucking Slug
形態特徵:
成體體長約4公分,體形呈扁平的寬長條形,前端截形,嗅角由頭部兩側水平延伸。體色由灰白色至淡黃褐色,全身散布許多帶有黑色、褐色或紫色邊、有如眼斑的黃色、粉紅色、紫色或藍色圓斑,有些圓斑外緣還有一圈白色環,腹部也有眼斑分布,色彩多變,有些個體的嗅角末端、頭部前緣及尾部後緣呈紫色。
生態習性:
棲息於珊瑚礁潮間帶至淺海環境,常潛行於沙底下,身體的顏色及斑紋形成良好的保護色而不容易被發現。屬藻食性,牠們會將藻類中攝取到的葉綠體儲存在背部的消化腺內,並透過葉綠體行光合作用獲得能量。
棲地分布:
分布於印度 - 西太平洋的熱帶海域。臺灣記錄於澎湖、墾丁等地。
其他補充:
眼斑多葉鰓於不同個體間之色彩花紋變化大,學者透過分子親緣相關之研究,發現牠們其實是一個至少可分成 4 個不同演化支序的複合群,後續將需要更進一步的研究以釐清不同個體間之關係。
密毛平鰓海天牛
發布日期:114-03-14
發布單位:綜合規劃組
密毛平鰓海天牛 Elysia tomentosa K. R. Jensen, 1997
形態特徵:
成體體長約3公分,體色黃綠色至綠色並散布淡色斑及深褐色細點,側足邊緣帶有橘褐色或淡粉紅色邊,身上有白色柔軟的棉絮狀突起,嗅角橄欖
綠或紅褐色。
生態習性:
棲息於珊瑚礁淺海。屬藻食性,可見於有Caulerpa spp. 蕨藻生長的地方並以其為食。
棲地分布:
分布於印度 - 太平洋的熱帶海域。臺灣記錄於墾丁、小琉球、東沙等地。
肯果柱狀海天牛
發布日期:114-03-14
發布單位:綜合規劃組
肯果柱狀海天牛 Ercolania kencolesi Grzymbowski, Stemmer & W ägele, 2007
形態特徵:
屬微小型海蛞蝓,成體體長約0.6公分,體形細長。體色綠色,棒狀皮鰓深綠色、其上具有白色斑點或環紋,嗅角末端白色。
生態習性:
棲息於珊瑚礁潮間帶,是一種與香蕉藻Boergesenia forbesii 共生的海蛞蝓。肯果柱狀海天牛會爬到在香蕉藻藻體前端,用齒舌鑽洞並由此鑽入藻體內刮食在藻壁的葉綠體,並將攝入的葉綠體存在皮鰓中,利用葉綠體行光合作用獲取能量。牠們也會將卵團產於藻體內,卵會在藻體內孵化成浮游幼生後再釋放出來。
棲地分布:
目前記錄於澳洲、關島,臺灣墾丁也有紀錄。
翠綠柱狀海天牛
發布日期:114-03-14
發布單位:綜合規劃組
翠綠柱狀海天牛 Sacoproteus smaragdinus (Baba, 1949)
中文別名 綠葡萄
英文別名 Emerald Stiliger, Grapeweed Slug
形態特徵:
成體體長約3公分,體形細長。體色淺綠色至綠褐色並散布白色斑點,有些個體帶有螢光藍色,皮鰓略呈紡錘形,其中位於背上的皮鰓較長,靠近身體兩側的皮鰓較短圓,皮鰓頂端有小乳突狀突起,嗅角末端白色。
生態習性:
棲息於珊瑚礁潮間帶至亞潮帶,有Caulerpa racemosa 總狀蕨藻生長的環境並以其為食,其外型和體色與總狀蕨藻的圓球狀藻體相似,形成良好的擬態。
棲地分布:
分布於印度 - 西太平洋海域。臺灣記錄於墾丁、綠島等地。
川平長足螺
發布日期:114-03-14
發布單位:綜合規劃組
川平長足螺 Oxynoe kabirensis Hamatani, 1980
中文別名 石垣長足螺
形態特徵:
成體殼長約1公分,體長約3公分,殼半透明白色、卵圓形,殼質薄脆,殼口寬大。動物軟體部位呈黃綠色至綠色並散布淺綠色或深綠色斑點,兩對側足上有白色細枝狀突起,兩側各有一帶有深色邊的三角形綠色斑。
生態習性:
棲息於潮間帶至淺海。屬藻食性,可見於有蕨藻生長的地方並以其為食。受到刺激時會分泌白色液體並自割尾部。
棲地分布:
分布於西太平洋的熱帶及溫帶海域。臺灣記錄於東北角、墾丁、小琉球、澎湖等地。
蘇爾比長足螺
發布日期:114-03-14
發布單位:綜合規劃組
蘇爾比長足螺 Lobiger souverbii P. Fischer, 1857
形態特徵:
成體殼長約1公分,體長約2公分,殼半透明白色、卵圓形,具彈性,殼口寬大。動物軟體部位呈綠色,兩對側足上有黃色疣狀突起,邊緣有粉紅色至橘色捲曲的瓣狀構造,活體的殼底有亮藍色線紋。
生態習性:
棲息於潮間帶至淺海。屬藻食性,可見於有總狀蕨藻的地方並以其為食。受到刺激時會分泌白色液體或將尾部或側足自割。
棲地分布:
分布於全世界的熱帶海域。臺灣記錄於墾丁。
地圖紋海兔
發布日期:114-03-14
發布單位:綜合規劃組
地圖紋海兔 Syphonota geographica (A. Adams & Reeve, 1850)
英文別名 Geographic Sea Hare
形態特徵:
成體體長約10公分,殼退化成一小片。身體平滑,體色黃綠色至綠色並有複雜的白色與褐色斑及線紋,不同個體間的花紋變化大。側足發達,觸角短,位於頭部後方且距離相近。
生態習性:
棲息於淺海沙質底環境。屬藻食性,會擺動其發達的側足在水中游動。
棲地分布:
分布於全世界的熱帶海域。臺灣記錄於墾丁。
埃氏馬尾藻海兔
發布日期:114-03-14
發布單位:綜合規劃組
埃氏馬尾藻海兔 Phyllaplysia cf. edmundsi Bebbington, 1974
形態特徵:
成體體長約2.5公分,身體呈扁平橢圓形,殼退化成一小片。體色黃褐色散布褐色和白色斑點以及一些白色疣狀突起。
生態習性:
棲息於岩礁或珊瑚礁海域潮間帶及淺海的馬尾藻表面。
棲地分布:
分布於坦桑尼亞、留尼旺島、菲律賓、日本。臺灣記錄於墾丁。
黑指紋海兔
發布日期:114-03-14
發布單位:綜合規劃組
黑指紋海兔 Aplysia argus R üppell & Leuckart, 1830
中文別名 環眼海兔
英文別名 White Speckled Sea Hare, Spotted Sea Hare
形態特徵:
成體體長約13公分,殼退化成一小片包埋在身體背部,全身柔軟黏滑。體色變化大,由灰綠色、黃綠色至褐色,身上有大小不一的黑色圓圈、白色斑點以及黑色網紋,腹足末端常有一明顯黑斑。側足邊緣呈波浪狀。
生態習性:
棲息於岩礁或珊瑚礁海域潮間帶及淺海。屬藻食性,主要以海藻為食,夜行性,白天常躲在礁岩底,常見成對生活於其卵團附近,卵團褐色如義大利麵條。牠們移動速度相當緩慢,受到刺激時會釋放紫紅色刺激性液體。
棲地分布:
廣泛分布於印度 - 太平洋的熱帶至溫帶海域。臺灣記錄於東北角、墾丁、澎湖、小琉球、綠島等地。
黑田海兔
發布日期:114-03-13
發布單位:綜合規劃組
黑田海兔 Aplysia kurodai (Baba, 1937)
中文別名 大海鹿
英文別名 Kuroda ''s Sea Hare
形態特徵:
成體體長最大可達 40 公分,身體平滑,殼退化成一小片包埋在身體背部。體色變化大,由褐色、紫色至黑色,身上有大小不一的白色及黑色斑點和黑色細網紋,側足發達、後端無癒合。
生態習性:
棲息於岩礁或珊瑚礁海域潮間帶及淺海。屬藻食性,主要以褐藻及石蓴為食,會擺動其發達的側足來游動。受到刺激時會分泌紫色液體。
棲地分布:
分布於日本、中國、韓國、臺灣。臺灣記錄於北部、東北角、恆春半島、澎湖等地。
迷幻腹翼海蛞蝓
發布日期:114-03-13
發布單位:綜合規劃組
迷幻腹翼海蛞蝓 Sagaminopteron psychedelicum Carlson & Hoff, 1974
中文別名 大海鹿
英文別名 Kuroda ''s Sea Hare
形態特徵:
成體體長最大可達 40 公分,身體平滑,殼退化成一小片包埋在身體背部。體色變化大,由褐色、紫色至黑色,身上有大小不一的白色及黑色斑點和黑色細網紋,側足發達、後端無癒合。
生態習性:
棲息於岩礁或珊瑚礁海域潮間帶及淺海。屬藻食性,主要以褐藻及石蓴為食,會擺動其發達的側足來游動。受到刺激時會分泌紫色液體。
棲地分布:
分布於日本、中國、韓國、臺灣。臺灣記錄於北部、東北角、恆春半島、澎湖等地。
迷人燕尾似海牛
發布日期:114-03-13
發布單位:綜合規劃組
迷人燕尾似海牛 Chelidonura amoena Bergh, 1905
形態特徵:
成體體長約5公分,體形細長,尾部分叉形成 2葉,其中左葉較長,右葉較短,內生性的殼已退化呈微小扁平狀。體色呈黑褐色密布白色斑點,顏色往前後兩端逐漸變淡呈白色,有些個體的頭部及尾部邊緣帶有黃色。
生態習性:
棲息於珊瑚礁海域潮間帶至亞潮帶。屬肉食性,主要以無腔動物 (Acoelomorpha)及扁蟲為食。受到攻擊時會分泌黃色的防禦性化學物質來嚇跑敵人。
棲地分布:
分布於西太平洋的熱帶海域。臺灣記錄於東北角、墾丁、綠島等地。
空杯麗長葡萄螺
發布日期:114-03-13
發布單位:綜合規劃組
空杯麗長葡萄螺 Lamprohaminoea cymbalum (Quoy & Gaimard, 1833)
中文別名 琢葡萄螺
英文別名 Cymbal Bubble Snail
形態特徵:
成體殼長約1公分,體長約2公分。殼形近卵形,殼質薄。殼面平滑具光澤,殼表白色半透明狀。殼口長、前端較寬,外唇薄。動物軟體部位呈半透明綠色,另有橘色和紫色圓斑以及帶有白色輪廓之淡橘色斑塊。
生態習性:
棲息於潮間帶及淺水域的岩礁環境或綠藻叢間。屬藻食性,主要以絲狀藻為食。繁殖時期會聚集在起,有時會互相追尾而形成鏈狀排列。
棲地分布:
分布於印度 - 西太平洋的熱帶海域。臺灣記錄於墾丁、小琉球、澎湖、蘭嶼、綠島、金門、馬祖等地。
白色長葡萄螺
發布日期:114-03-13
發布單位:綜合規劃組
白色長葡萄螺 Atys naucum (Linnaeus, 1758)
英文別名 White Nut Sheath Bubble, Pacific Nut Sheath Bubble
形態特徵:
成體體長約4公分。殼形近卵形。殼面具有光澤且刻有細密的螺旋溝,殼表白色,幼體時具有橘褐色波浪狀縱紋,活體時殼表覆蓋一層淺褐色的薄殼皮。殼口長,外唇薄,內唇上方扭曲突出。動物軟體部位半透明白色,頭部及側足邊緣有褐色細邊。
生態習性:
棲息於潮間帶至水深 25 公尺左右的沙質底環境。屬藻食性,主要以刮取底質的藻類為食。
棲地分布:
分布於印度 - 西太平洋的熱帶海域。臺灣記錄於澎湖、恆春半島等地。
下一頁
最末頁
目前位於 第
1
2
3
4
5
6
7
頁
資料每次顯示
全部
15
25
50
100
筆
頁數
1/7
共有
104
筆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