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类人之所以不去同学聚会,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其实和同学们没有什么很深的交情,可能连名字都记不太清了。
另一方面,人到中年之后,走到哪里都是名利场,同学聚会也不例外。
曾看到一个博主发帖同学聚会早就变成了炫富大会,早已经没了当初的纯粹。
美国心理学家费斯廷格曾提出“社会比较理论”,解释了同学会变成大型攀比现场的原因。
社会比较理论指出,当个体在缺乏客观的评判时,就会将他人作为比较的尺度,来进行自我评价。
同学聚会就提供了这样一个“比较”的场所,在与他人的比较之中,来确定“混得好”或者“混得不好”,以此来满足内心的优越感。
对于那些目标明确、总是以结果为导向的事业有成者,往往不会去同学聚会凑热闹。
这类人往往是企业高管、学者或者是创业者,极其重视时间成本。
同学会中的炫耀和攀比,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浪费时间的行为。
那些性格自卑、混得不太好的同学,也不会参加满是攀比和炫耀的同学会。
当同学炫耀新买的豪车、大平层的时候,无疑是戳中了自卑者的痛处。
而那些性格孤僻的同学,学生时代就没有什么存在感的人,更不会去参加同学聚会。
逢叫必到的三种人:社交高手、不务正业者、怀旧者
与前三类人相反,有一些人巴不得去参加同学聚会,这些人就是社交高手、不务正业者和怀旧者。
一般而言,同学聚会就是由那些善于社交的人发起的,目的是为了多积累点人脉。
曾经看到过一篇帖子,同学聚会就两个指标:感情指标和利益指标。
博主写道,今年年初去参加同学聚会,组织同学聚会的人是当地做生意的。
而同学之间有几个的所在部门,恰好能接触到他的业务。
于是,他就精心准备了这么一场同学聚会,希望能够通过怀念往日的感情,来照顾照顾他的生意。
在心理学学上,有个概念叫做“社会交换理论”,指的是人际关系的本质是一种价值交换。
该理论强调交换的双边、交互和互惠特征,即人们会为了某种报酬而与他人交往。
而那些善于社交的人,就会抓住同学聚会这个机会来交换资源,利用情感纽带来绑定利益合作。
在同学聚会上,我们总能看到有人一边喝酒一边吹牛,这些人一般都是不务正业的人。
他们往往没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只能通过同学聚会来彰显自己的存在感。
对于这类人而言,同学聚会就是一个价值确认的场所,闲着没事干的他们也非常乐意参加。
除此之外,特别怀念过去青春岁月的人,也是同学聚会的常客。
这类人希望能够通过同学聚会的方式,来重返曾经的纯真年代。
在怀旧者眼里,参加同学聚会能够减轻成年之后的孤独感,从而感知到生命的意义。
总而言之,在同学聚会中,从来不参加的三类人是事业有成的人、内向的人和孤僻的人,他们既没有情感需求,也没有利益交换。
而逢叫必到的是社交高手、不务正业、怀旧的人,他们参加同学聚会都有各自的目的。
这是你身边的同学聚会真相吗?欢迎读者朋友们在评论区讨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